Quantcast
Channel: 小刀周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

当无知变成恶——为什么要黑湖南卫视

$
0
0

转载按:如果不是昨天下午在一家面馆吃饭,我是不会看到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的。但是才看几眼,就差点想把刚吃下去的面都吐了出来。这个以上帝视角作为旁白的节目,也非常牛逼地以上帝视角去导演一出又一出“人间始终有真情”的狗血剧。剧中的两个小孩互换角色——他们其实是需要被湖南卫视拯救的俩个小孩:在故事进展过程中,城里来的坏小孩认识到生活的艰难,村里到城里的小孩则感受到人间真情。而电视外的观众则像是被得救了一般感受到了“泪崩”——是啊,你是被救赎的,你没有麻木。这真他妈的皆大欢喜?!

但看完了这个节目,发现除了恶心之外,更是有一种愤怒:无知借助娱乐变成了一种恶,这种恶正在伤害着无辜的孩子。本来,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已经百无禁忌了,但没想到湖南卫视的无知变成了无畏的恶,那就是我把它黑出翔来都无所谓了。

《变形计》请放过农村孩子!

作者:李磊

转载时有删节和些许补充(蓝色字体)

背景(摘自湖南卫视官网):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自主创新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播出,它是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

为什么要黑湖南卫视《变形计》:

一、儿童版的《楚门的世界》,缺乏对儿童隐私的尊重和保护

根据《变形计》的官方表述和已播出节目来看,可以理解为节目是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让城市“坏”孩子通过体验农村艰苦环境而“变”好,这个可以理解。但让一个仅仅是家庭贫困的农村好孩子到城市家庭来体验一周对方的生活是为了什么?难道想看看他在这个环境会不会变坏?还是让他感受这个家庭为什么会培养出一个“坏”孩子?

为了让农村(城里)孩子得到一次到城市(农村)的体验机会,就需要把一个孩子在一个陌生家庭里一周的生活,通过各种摄像机镜头24小时不间断明拍、暗拍的方式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吗?

在节目中(易虎臣与吴宗宏的变形的那一期)两位主人公都出现的拒绝拍摄行为,但湖南卫视的摄影我行我素。

易虎臣:“别拍了,傻逼!还拍?”

吴宗宏:“干什么啊,你们?我砸了它,再用摄像机摄我,我砸烂它,真的。我说是真的,你最好不要来。”“让这个鬼东西(摄像机)别看我,再看我就会砸了它。”

针对吴宗宏表露出如此愤慨的情绪时,节目主持人的跳出来的话居然是“也许面对身边潮涌般的爱。”主持人的脑袋还能正常点吗?

而看到摄制人员在一个伤疤接一个伤疤的问孩子各种触动心灵伤痛的问题时,我很好奇栏目组一直强调全程参与的知名心理咨询师哪去了?难道问这些可能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没察觉,也没提醒过吗?

  可以看到摄制组对待两个孩子像过剥竹笋一样,一层层地把孩子内心的痛苦剥给摄像机看,剥给观众看。这已经活脱脱是一场儿童版的《楚门的世界》——这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范畴,湖南卫视,先拯救下你自己的伦理心吧,然后再去拯救这两个孩子。丢!

二、法律意识淡薄,肆意让儿童进出娱乐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公安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

节目刚开始时,当时年13岁的易虎臣带着一帮穿着校服的同学堂而皇之的走进KTV大堂,当一帮13、4岁的小孩在包厢里放声歌唱的时候,节目工作人员都在干些什么?同样,最新一期里你们又跟着李锦鉴拍到网吧里去了。

而对于当时已经处于违法状态镜头,你们还居然把这些内容剪辑播放给全国的观众。你们想对全国的观众,尤其是给观看电视的青少年表达什么?

同样,对于把两个交换孩子的一周生活全部用摄像机明拍和暗拍下来,你们事先完全告知他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并完全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了吗?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又有违法嫌疑呢。

一个对于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认知如此淡薄的节目摄制团队,还怎么相信他们能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还怎么能保证农村孩子到城市后不受到伤害。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也就是说,儿童利益须优先。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切实维护儿童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都明确儿童的权益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

三、节目价值观导向扭曲

《变形计》从头到尾给观众灌输着“农村穷、农村苦”“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诸不知“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为什么农村依然这么穷?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就是把他们一个一个从农村捞出来么?哺育城市多年的农村,收获的是价值剪刀差以及生活、生产环境的恶化——当然,这样的道理观众未必需要知道,但作为湖南卫视的大导演,你们也不知道?

四、扰民

看到每一期里城市孩子一到农村,就把农村孩子家里和学校搅的鸡飞狗跳的,这不知道让当地孩子、家长、老师如何看待城里人。虽然节目结束后,都会让农村学校和孩子们的到实惠,但是留在他们内心的阴影能轻易抹去吗?他们还会欢迎下一个城市变形者的到来吗?

五、精心安排的“感人”让人恶心

老天为什么这么眷顾《变形计》的节目摄制人员,每一期都能拍到主人公的各种跌宕起伏情节和感人至深的镜头?

但凡智力正常点的人在摄像机镜头下都会很自然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如龚伟华那期不是就在父母和记者的摄像机面前表现的一本正经,而在父母和记者外出时,在客厅暗拍的摄像机前不把本性全表露出来了吗?这如何让人相信所有感人的画面和言语都是真情流露,而不是“演”出来的?

针对这一内容,有影视业内人士给出解释:“真人秀节目,就是给节目参与者一些任务,看他们在完成些任务时的应变能力。”但是我从头到尾都没看到有节目编导人员安排主人公任务,反而看到的都是背景主持人在强调说孩子们主动想出来,要去做各种各样情节巧合又感人或者气愤的事。

不知道节目组能怎么解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让参与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学会去配合演戏做假,这对他们将来的人身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另外,还怎么对得起“新生态纪录片”这个称号呢?还有,相信观众的眼泪和感动也不会这么廉价吧。

《变形计》栏目组到底有没有把孩子们当道具?

《变形计》相关人员一直否认把孩子当道具,那么看看下面这个最新的节目宣传用语:《爸爸》团队再造《变形计》 看穷娃阔少换人生

  金鹰网:“《爸爸》团队再造《变形计》 看穷娃阔少换人生”

“城市和乡下的孩子互换生活,势必会将两种人生的苦痛和伤疤全部撕开,逼着你去面对沉重的现实做更多的思考。”

很难让人相信,能以这样歧视性语言(穷娃阔少)进行宣传的团队,真的不会拿孩子当道具来消费,真的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受伤害?

另外,也的确在每一期节目里看到摄制人员没事就撕孩子的苦痛和伤疤。

小孩相对成年人来说还是单纯的,他们更多是对成年人、对媒体人的信任。如果为了自己需要,把他们的信任利用来当道具,尤其还冠冕堂皇的说是在帮人家,是做公益的话,实际上是在拿人家一生的命运来做赌注。这是在辜负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附:湖南卫视的非正式回应

1月2日,湖南卫视旗下的芒果V基金发出一个拍摄点杂记:《变形的背后》

芒果V基金的回应

疑问1:对主人公和支线人物的“变形励志帮扶金”,对农村学校的改善和其他农村孩子的关爱(三个大纸箱),这些算不算眼前物质利益?如果没有这些,当地村民、学校、家长、公益机构会不会接受你们这种大队人马进村的扰民制作节目方式。另外,他们如果不配合做这个节目,是不是就不给这种帮扶了?

疑问2:如你所说#变形计#节目已播出6季,也得到不俗的收视效果,但为什么没有其他台制作同类节目?是他们没本事?在当前的中国各种行业还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在我看来是其他台还有点良知,也可说是有些内容让他们“不敢”,因为节目所牵扯的青少年成长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把农村孩子带到城市家庭优越的“坏”孩子家里的情节备受观众的质疑。不知湖南卫视为何在各种争议下还能坚持这样的敢为人先?

疑问3: 我也好奇“为什么收视从来不拿第一的节目,能在湖南卫视这样注重收视的频道存活这么长时间?”难道你们只保留第1,第2、3的就砍掉吗?借用你们业内人士观点:个人觉得这是最垃圾的创意,却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中国电视观众是多么让人失望!可能这就是你们的底气吧

另外,以一种帮助别人诉苦的方式就能表明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吗?

建议使用Feedburner订阅本Blog | English Blog | 墙外Blog:Faydao.com/weblog/


Some Rights Reserved |小刀周遠 | | 暂没有评论| 收藏至: del.icio.us |关键词: , | faydao@twitter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

Trending Articles